近期,作為市場風向標之一的ETF市場暗流涌動,多只基金在上周出現凈申購。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此輪ETF基金的增量或主要來自保險資金。此輪資金增配的多只ETF跟蹤的指數以上證50指數、創業板50指數、創業板指數和滬深300指數等為主,它們均代表A股核心上市公司。
長期資金配置核心資產
據Wind數據統計,截至10月12日,股票型ETF中,67只上周份額出現增長,8只份額增長過億份,14只份額出現減少,上周份額共計增加53.45億份,是三季度以來ETF單周份額增加數量多的一周。
從資金申購情況來看,跟蹤寬基指數的ETF成為配置重點。目前,跟蹤上證50指數、創業板50指數、創業板指數和滬深300指數的ETF受資金青睞。華夏上證50ETF份額增加19.94億份至175.12億份。華安創業板50ETF和易方達創業板ETF規模分別增加6.94億份和6.46億份,華泰柏瑞滬深300ETF和華夏滬深300ETF規模分別增加3.58億份和3.37億份。另外,建信、易方達、華泰柏瑞、景順長城和華夏等五家公司旗下MSCI中國國際通ETF基金均在上周出現凈申購。
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此輪ETF基金的增量或主要來自保險資金。通過市場數據分析,增量資金均勻分散在各個追蹤某一指數的產品中,而非一家獨大。“險資多以長期配置的思路申購ETF。”華南某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業內人士分析,上述ETF品種受到險資加倉,或因為A股國際化進程加速,買入大金融和各行業龍頭、買入核心資產是大方向。
A股有望走出獨立行情
業內人士認為,近期A股有企穩趨勢。摩根士丹利華鑫基金指出,海外市場風險加大對A股的影響不容忽視,但不必過分擔憂。在偏暖政策支持下,A股后市有可能走出獨立于全球市場的行情。市場修復需要時間,對后市謹慎樂觀。
博時基金**宏觀策略分析師魏鳳春表示,上周末有較多積極事件發生。首先,滬倫通進入落地的準備階段;其次,監管層允許再融資補充企業流動性,是解決A股現實問題的積極有益嘗試;地方政府和金融機構積極介入股權質押風險化解工作。A股有望迎來階段性反彈,可關注金融與消費板塊,注意周期股的交易型機會。
前海聯合基金表示,當前滬深兩市動態PE估值在13.7倍,歷史上底部區域在12倍至15倍,盡管外圍市場不確定增強加大資產波動性,不過,資產的估值優勢日益凸顯。若后續實質性政策出臺穩定中長期增長預期,左側政策底部或更加清晰。短期配置思路可沿著三季報業績超預期以及政策提振尋找板塊個股機會;中長期角度,可尋找配置分紅收益率可觀、盈利能力穩定的低估值藍籌,增長相對穩健的消費龍頭、制造類龍頭調整中價值逐步顯現,科技板塊短期受外圍影響相對較弱,但中長期增長明確的標的值得布局。